以案說法:這則新聞講述的是一名員工離職前,擅自刪除公司社群媒體貼文,結果被法院判刑的故事。

我們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明: 事件經過:

李小姐在一家室內設計公司負責管理臉書和IG。 離職前,她刪除了公司帳號上的七篇貼文。 公司發現後報警,李小姐被控「無故刪除電磁紀錄罪」。 李小姐辯稱刪除貼文是因為按讚數太低,但法官不採信。

法律重點:

社群貼文是公司財產: 公司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,是屬於公司的「電磁紀錄」,也就是公司的財產。 這些貼文不是員工個人的,而是公司經營的成果。 權限問題: 即使李小姐負責管理社群媒體,她也沒有權力隨意刪除公司的貼文。 刪除貼文的權限屬於公司,未經公司同意擅自刪除,就是「未經授權」。

法院判決:

法院認為,李小姐的行為觸犯了刑法第359條,也就是「無故刪除他人電腦之電磁紀錄罪」。 就算李小姐認為貼文按讚數很低,這也不是刪除貼文的理由。 法院判處李小姐有期徒刑3個月,可易科罰金。

簡單來說: 公司的社群媒體帳號和貼文,就像公司的財產,員工不能隨意處置。 即使員工負責管理,也必須在公司的授權下才能進行操作。 擅自刪除公司貼文,可能會觸犯法律。

給我們的啟示: 員工在離職時,應該完整交接社群媒體帳號和管理權限。 不要隨意刪除公司的任何電子紀錄。 要明白在工作場合裡網路上的資訊,都屬於公司財產,並不是私人財產。

李小姐的案例提醒我們,在數位時代,即使是看似簡單的線上操作,也可能涉及法律問題。刪除公司社群媒體貼文,就像損壞公司財產一樣,後果可能比想像中嚴重。

在職場上,我們應該謹記以下幾點:

1. 公司的數位資產:公司在網路上的所有資料,包括社群媒體帳號、貼文、客戶資料等,都屬於公司的資產,受到法律保護。員工未經授權,不得擅自存取、修改或刪除這些資料。

2. 尊重智慧財產權:公司擁有的智慧財產權,例如商標、專利、著作權等,同樣受到法律保護。員工在使用這些智慧財產權時,必須遵守公司的規定,不得侵犯公司的權益。

3. 注意網路言論: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時,應注意言論的內容是否涉及誹謗、侮辱、洩漏公司機密等違法行為。即使是在私人社群媒體上發言,也可能因為言論與公司相關而影響公司的聲譽。

4. 遵守公司規範: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規範,員工必須遵守這些規範,才能維護良好的職場秩序。例如,有些公司禁止員工在上班時間使用私人社群媒體,有些公司則要求員工在離職時刪除所有與公司相關的資料。

5. 保護個人隱私:在處理公司資料時,應注意保護個人隱私,不得洩漏客戶或同事的個人資料。例如,在寄送電子郵件時,應注意收件人名單是否正確,避免將私人資料寄送給錯誤的人。

6. 資訊安全意識:在使用公司電腦或網路時,應注意資訊安全,避免遭受病毒或駭客攻擊。例如,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連結,不要下載不明檔案,定期更新防毒軟體。

7. 離職交接:離職時,應妥善交接所有工作事項,包括數位資產的管理權限。例如,將社群媒體帳號的密碼交給接任者,刪除私人電腦上的公司資料。

8. 尋求專業協助:遇到任何法律問題時,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,例如律師或法律顧問。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法律意見,幫助你解決問題,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。

勞動管理的關鍵在於「預防勝於補救」。如果企業能夠在制度上提前設計完善的規範,例如明確職責、權限管理、離職交接流程等,就能大幅降低勞資爭議和法律風險。

在社群媒體管理方面,企業可以:

  1. 建立清楚的權限控管:確保只有特定人員能夠發布或刪除內容,並設定多層審核機制。
  2. 簽署保密與資產管理協議:讓員工清楚社群帳號、內容資產屬於公司,避免離職時擅自刪除。
  3. 落實交接程序:在員工離職前,確保相關帳號權限已轉移,避免因權限未收回而發生問題。
  4. 建立法律與內部懲處機制:對於違規行為,明確訂定處罰措施,以達到警示效果。

總之,在數位時代,我們必須更加注意網路行為的法律風險,遵守相關法規和公司規範,才能保護自己和公司的權益。

新聞出處: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21/8609718


並強力推薦【社團法人中華勞資法務顧問協會】超高價值名師(北中南)實務講座:

【企業負責人/高管/講師/顧問職,這輩子必參加學習】

座位有限,即將額滿,立馬報名,保留座位:

https://www.thinghold.com.tw/sign_up/?mode=detail&sid=bf

(贏在學習 勝在改變)

【願景】:成為台灣最受尊敬的顧問講師團隊。
【使命】:創造勞資和諧雙贏幸福職場。
【核心價值】:利他共享,誠信正直。

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,獲得更多實務勞資法務資訊,任何人資勞資問題都可以與我們連繫。
請點擊以下連結加入即可:
https://lin.ee/z7oU9nU

或掃碼:(可直接點擊以下QRCODE圖片)